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广PPP项目运作模式,PPP咨询企业从2015年开始喷发式增长,截止2017年7月25日,财政部公布的PPP咨询机构库入库是653家,实际参与PPP咨询的机构远远超过这个数量。PPP咨询服务费也从以前高额利润,回归到现在的合理价位,甚至有些地方咨询服务费的竞争到“白菜价”的程度,当前5万元以下的PPP咨询服务费已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恶意竞价,有的入库国家PPP库专家调侃道:“咨询费够回来的路费吗?”其实,这种违规的做法是“累死自己,饿死同行,坑死业主的行为”,直接影响了PPP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原本PPP咨询服务属于含金量较高的服务,需要具备法律、技术、工程造价、金融、财务、行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项目经验,在除去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之后,利润十分有限。如今,PPP咨询业竞标越来越不靠谱,可能存在下面几个原因:
一是委托方与咨询方知识不对称,便于低价者“忽悠”。
近几年,PPP项目兴起,目前,很多政府委托方对PPP领域的知识不熟悉,而PPP项目涉及到法律、技术、工程造价、金融、财务、行业等知识,政府各部门之间专业分工相对较分散,尽心尽职的主要是负责是本项目的委托方,其他部门只是流于形式,而委托方也不是专业做PPP项目的,很多专业内容很难读懂。尤其是县级部门,政府人员专业化知识相对弱一点,或者经济落后的地方因融资手段受限,把PPP模式只是当成一种融资手段,只要能招商引资,并不重视PPP咨询成果的内容,特别是刚涉足PPP咨询的企业更愿意到没有实施过PPP项目的地方寻找业务,还有些PPP管理部门认为咨询成果只是几十页报告,只要能在财政部的PPP项目库中备案就行了,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导致低价者有了“忽悠”的空间。
二是从业人员资格无标准,“游击队”打败“正规军”。
目前,PPP咨询业进入门槛较低,又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很多企业把PPP咨询费当成 “唐僧肉”,为了扩张市场,各企业迅速招兵买马,专业技术人才良莠不齐,现阶段有经验的咨询人员数量是有限的,为了企业尽快能分到“一杯羹”,又没有时间培养队伍,咨询服务费也是逐渐下降,只能全面降低成本,在PPP咨询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因此,节省成本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游击队”充当“正规军”,很多新手还未学会“开车”这上路了,很多企业派的都是“行业杀手”,只要“钱”不要“命”,能不能干,会不会干都接下来,根本不去想不靠谱的方案会不会给政府和投资人造成伤害,照搬照套就完成方案和报告。这样长此下去,PPP模式探索的道路上,进入PPP咨询业的专业人才会越来越少,只会造成PPP咨询人员更加“无节操”。
三、咨询成果评审流于形式,便于低价者蒙混过关。
由于PPP项目咨询是一个新事物,知识体系旁杂,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规则,很多内容还在探索当中,真正有实践经验的 PPP专家很少。PPP项目知识涉及面较广,而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也不多,法律人员不太懂工程技术, 工程人员不太懂财务知识,财务又不太懂工程经济,专业知识相互交叉,一般评审的时间就是几个小时,评审专家很难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无法发挥专家的把关作用,特别是PPP模式推广比较晚的地方,当地掌握PPP操作规则的专家更少,即使评审时有疑问也不敢问,怕闹出笑话。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融资目的,无论项目是否适宜推行PPP模式操作,都按照可行的路子走下来,项目评审时,行不行都得通过。
四、咨询机构与竞标人沆瀣一气,敢于报低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咨询机构与竞标人携手打天下揽业务。为了拿项目,某些咨询机构报价时势在必得,报高价可能性越来越小了,但是报最低价却是底气十足,甚至报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价格。有的咨询机构低价中标了,还夸夸其谈,“我们愿意为政府无偿服务”,市场有自己的规则,咨询机构也要运营成本,也不是慈善机构。面对此种说法,我们只能“呵呵……”,你懂的。
笔者认为,PPP咨询业应该尽早建立行业规范,加强相关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有基本的要求和考核,所有从业人员应该有职业道德,要实行成果负责制,咨询成果应由法律、财务、造价等方面的执业人员作为审核人,以保证咨询成果的质量,并对咨询成果负责。财政主管部门建立当地有着实践经验的PPP专家库,对PPP咨询业加强行业监管通报,对低于成本的报价应于纠正,对“假PPP”或不规范的PPP增加一些惩罚措施。另外,国家尽快确定统一的PPP法规,尤其PPP评价方法上要更加细化,在会计准则、经济指标等方面统一计算口径,结合PPP实践经验,总结几种可参照的方法,便于形成相对规范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