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境”)董事会主席王天义出席了“2021(第十五届)固废战略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围绕“环境保护与碳中和”议题与与会者做了开放而深入的交流。
12月16日,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境”)董事会主席王天义出席了“2021(第十五届)固废战略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围绕“环境保护与碳中和”议题与与会者做了开放而深入的交流。
他表示,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打破了地球曾有过的“美好”平衡态。要解决人类当前遭遇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两大挑战,就必须看到其同根同源同时性,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做到既减污又降碳。以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为例,在不断减污的同时,不断追求降碳乃至零碳效果,是崇高的追求,也是责任与实力的体现。他表示,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追求新的天人合一,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光大环境作为一家有格局、有情怀的央企,受惠于时代之大美,必当为和美中国乃至和美世界继续努力。
王天义
以下是王天义先生演讲完整内容。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人类正遭遇两大艰难挑战:新冠疫情与气候变化。如何将近期防控疫情、恢复经济、稳定就业与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结合好就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艰巨任务。
今天在有限时间内,我想跟大家交流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一是天人合一的大美,二是掘地千尺的人祸,三是星辰大海的未来,四是减污降碳的协同,五是光大环境的情怀。
天人合一的大美
“天人合一”的说法源出道家,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将“天人合一”视作“中国传统文化之归宿处”,并且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在于此”。
《周易》将天、地、人并称“三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运行模式。道家把天地人和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人由于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便是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人如何达到与自然的和谐?那就是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但不改造自然。管仲为齐国制定了“以时禁发”制度,“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强调顺应万物生长的时节,取用有度,才能用之不竭。
然而,人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人类和地球的“幸”与“不幸”,“创造力”与“破坏力”可能都源于此。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想更多地利用自然甚至控制改造自然,以至于要“人定胜天”。尽管今天人类正在探索广袤浩瀚的宇宙,马斯克正在不遗余力地要把人类送上火星,但我更愿意把这些举动视为更大范围内、更高层级上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马斯克的贡献可能是未来拯救人类和地球生命。
诚然,过往时代没有遭遇今天人为的不可逆的气候变化,古人也不拥有今天的科学知识,无法从科学原理上认识气候变化,做出我们今天的应对,所以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追求新的天人合一,只能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
掘地千尺的人祸
地球曾有过“美好”的平衡态,地球的平衡可能正因人类的出现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被打破。有考古证据显示,人类从学会用火的那一刻开始就在改变身处的生态系统,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人类逐步登上万灵之首的宝座,开启改造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雄伟而又野蛮的征程。从平衡到失衡,从可控到失控,极端人士有极端言论:今天我们眼见的所有繁华,终有一天是后人眼中的“自掘坟墓”。
中国有个成语“天灾人祸”。我们过往总是把天灾与人祸割裂开来,天灾就是天灾,与人祸无关;人祸就是人祸,不会导致天灾。比如,我们视环境污染为“人祸”,视地震、海啸、飓风、火山爆发等为“天灾”,如今我们审视气候变化、地球变暖这个“天灾”,不得不与“人祸”联系在一起,是“人祸”导致了“天灾”,这就是碳排放问题。
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促使地下化石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气候快速升温,打破了由地球、大气层和太阳构成的过往气候平衡,人类和众多地球生命正面临灭顶之灾。维持住这种平衡,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惠及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应对的不是“气候”,而是“变化”,我们惧怕的从来不是“气候”本身,而是“变化”的后果。201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410.5ppm,如果实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就不能超过470ppm,浓度差空间只有60ppm,而近年来,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速率一直维持在3ppm/年,按此计算,20年就升满60ppm的空间,可见实现控温目标有多艰难。
今天的很多发达国家曾是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当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该对今天的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是当下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也应该承担义不容辞的当代责任。也许极端的思路是发达国家先把由于其工业革命导致的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通过碳捕捉技术降下来,也算是为先辈买单,承担历史责任。而现实的问题是技术创新不够、经济代价太大,目前,从空气中直接捕集1吨二氧化碳,成本约为600到800美元,迄今全球已有15家工厂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碳,分布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捕集二氧化碳超过9000吨,其中最大一家碳捕集工厂设在冰岛,每年设计能力为4000吨。既然存量问题不好解决,那就解决增量问题,发达国家从技术和资金上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当下碳排放,这就是每次联合国气候会议谈判的重点难点和期许的成果。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而人类只有6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史更只有6000-7000年。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早就在那里,如果没有了人类,地球依然还会在那里。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但地球完全可以没有人类,即使气候升温2度、3度,海平面升高2米、3米,人类可持续发展将遭遇严重威胁,但地球可持续丝毫不受影响,它依然会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可能只是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比不是70%,而是80%抑或90%,蓝色地球会变得更蓝,水中生命可能依然“活蹦乱跳”。所以,人类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只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顶多惠及众多陆地生命。
星辰大海的未来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但在提供这些能源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以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代价。人类需要将目光从地下收回,让地下化石资源重归寂静和黑暗,默默见证人类与地球的和谐相处。我们需要寻求人类、地球与外太空更大的平衡。仰望宇宙星辰,研究开发外太空浩瀚能源;俯首汪洋大海,发展蓝碳技术与蓝色经济。
有科学家测算,如果把太阳光照地球一小时产生的能量全部集中起来,可以满足全球一年的生产生活需要。风是由太阳热辐射引起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风能本质上也是太阳能,风电也是最接近“零用地”的发电技术。使用这样的清洁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
风光无限好!
在大力发展风光能源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储能技术以及风光互补技术,以期更好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我们也要积极发展氢能,因为氢能是一种无污染、来源广、效率高、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同时具有原材料、能源、储能三重属性。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容量约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30%,蓝碳技术与蓝碳经济大有可为。
减污降碳的协同
人类的生产生活既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有的直接影响环境,称之为环境污染物,有的直接影响气候,导致大气升温,称之为温室气体,有些有害物质如一氧化二氮既是大气污染物也是温室气体,既污染大气又导致大气升温。人类很多生产生活过程同时产生这两类有害物质,比如,垃圾填埋既产生臭气如硫化氢等,同时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如甲烷等。从全球来看,垃圾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接近2%,主要来源于垃圾填埋释放的甲烷。所以,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具有同根同源同时性,由此就带来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既减污又降碳,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们今天讲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调几点:一是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继续产生碳排放,我们需要各国明确何时不再排放或净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以国家为单位,很多发达国家承诺2050年,中国承诺2060年,印度承诺207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二是为了加强过程管控,还需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承诺何时碳排放开始下降,这就是碳达峰,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很多发达国家已经碳达峰了。显然,为了顺利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越早越好,峰值越低越好。三是世界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都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每个国家基于其现阶段基础上进行的碳减排都是对整个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真实贡献,国家之间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碳减排的现状和起点肯定有差异,这就是基准线,我们之所以承认这种基准线的差异,是因为这种差异并不会产生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其现状基础上减少一吨碳排放与发达国家在其现状基础上减少一吨碳排放对气候贡献的效果是一样的。
谈及减污降碳的协同,可以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来进行解读。现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电力以煤电为主,垃圾以填埋为主,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核算的基准线。在此基准线上,垃圾发电项目碳排放同时关联着三个方面,一是焚烧过程会产生碳排放,主要是垃圾中有化石碳组分塑料,占焚烧过程碳排放的大部分;二是垃圾焚烧发的电可以替代煤电,间接减少了碳排放;三是垃圾焚烧避免了填埋,由此间接减少了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
于是,一个垃圾发电项目碳排放的结果就应该是垃圾焚烧过程的碳排放减去等量垃圾填埋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再减去煤电生产等量电力的碳排放量,即垃圾焚烧碳排放量(A)-煤电碳排放抵消量(B)-垃圾填埋碳排放抵消量(C)。这个结果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光大环境通过国际权威咨询机构按照这个基本方法学并基于中国具体垃圾和煤电国情,测算出光大环境2020年以垃圾发电为主同时算计生物质发电、污水处理等的碳排放为负400万吨。所以,光大环境不仅是碳中和企业,而且是中国最大的负碳环境企业。
当然,上述A、B、C三个量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垃圾组分存在时空差异,比如南北方有差异,年度之间有差异,垃圾分不分类也有差异,如果把塑料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焚烧过程碳排放会大幅减少,但没有塑料的垃圾热值会不会下降?焚烧发电量会不会下降?如果发电量下降,煤电抵消量也会下降。国内外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后总体热值是提高的。其实,塑料垃圾如果填埋而不焚烧,碳排放是下降的,但环境污染后果严重,不可取。另一面,垃圾填埋后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也不是跨年度均衡的,而会随年度产生变化,直至减少为零。特别是,碳排放基准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煤电被新能源逐步替代,煤电抵消量也会逐步递减,当煤电基本被新能源替代后,这个抵消量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当垃圾不再填埋时,填埋抵消量也会不存在了,这两个方面是通过抵消因子加以核算的。
当两个抵消量都不存在了,而焚烧过程还会产生真实碳排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有可能由负碳排放转为正碳排放。这种情况下,垃圾发电项目如何维持负碳工厂甚至零碳工厂的状态就成为一种挑战。当然,两个抵消量趋零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挑战的举措,包括通过垃圾分类,从垃圾中分离出尽可能多的化石碳组分,同时尽可能多地增加生物碳组分(餐厨、污泥、工业垃圾等),不断提高发电效率,不断降低厂用电率,减少化石燃料原料的使用,在厂区增设光伏发电设施,直至直接应用碳捕捉技术等。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属性远远大于能源属性,即使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完全替代了化石能源,垃圾发的电可有可无,但垃圾处理依然必须,天天需要,而能源化焚烧处理可能还会是主流方式。作为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设施,垃圾能源化处理,需要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篇大文章。中国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重约为2%,虽然远低于能源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但2%所对应的碳排放绝对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比荷兰、菲律宾等国家一年的碳排放量还要多近30%。所以,在不断减污的同时,不断追求降碳乃至零碳效果,就成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崇高的追求,也是责任与实力的体现。
光大环境的情怀
光大环境的前身为光大国际,成立于1993年,是香港主板上市公司,2020年更名为光大环境。光大环境2003年转型环保产业,从污水处理和垃圾发电两大领域切入,从山东和江苏两大区域起步,光大环境用18年的坚守和执着,在绿色事业中铸就了金色品牌。
如今的光大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环境企业、全球最大固废能源化投资运营商,规模效益和综合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环保业前列。18年时间,光大环境总资产增长79倍,收入增长510倍,盈利增长105倍!光大环境的业务遍及全国25个省,200多个城市,以及越南、波兰、德国等国家,落实环保项目超过500个。公司位列《财富》中国500强第283位,是位次最高的环境企业,连续三年位居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首,连续十年荣登中国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首,2020年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
作为全球最大的固废能源化公司,光大环境现在每天焚烧处理垃圾12万吨,相当于全国1.5亿城镇居民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全国行业占比高达1/4。今年光大环境全年生活垃圾及农林废弃物产生绿色电力将超过200亿千瓦时,可供1000万家庭一年生活用电。光大环境在国内外建设运营着上百座垃圾发电厂,三次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鲁班奖”,公司投资建设的雄安垃圾发电项目是中国第一座、全球第二座地下垃圾发电厂。
光大环境拥有央企的责任与实力和外企的效率与活力,光大环境是有格局和情怀的企业。
光大环境的情怀,不仅表现在用不长的18年成就了两个“最大”,也体现在邻避效应的成功化解和绿色开放的引领推动上。光大环境常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建在社区里,无围墙、全开放且建有图书馆、健身广场、儿童乐园、咖啡屋等便民惠民设施的邻利型垃圾发电厂,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首批15家“重点工作项目基层联系点”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的单位。
光大环境的情怀,体现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追求上。公司已拥有专利超过1300项,是全球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获得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自主研制生产全球最大的1000吨/日的大型焚烧炉;光大水务参与完成的课题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在香港设立中国光大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形成香港、深圳、南京、青岛的“一院四城”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光大环境的情怀,体现在“三碳”行动计划上,即发展“负碳企业”、打造“零碳工厂”、追求“低碳生活”。光大环境承担了生态环境部温室气体排放实地监测试点课题, 2020年获得“应对气候变化企业优秀奖”,气候变化评估体系为最优级别。
光大环境的情怀,体现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上。光大环境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专题全球牵头单位。光大环境投资建设运营的越南芹苴垃圾发电项目是越南第一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湄公河三角洲“绿色标杆项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先后两次予以专题报道,光大环境在越南另外两个垃圾发电项目也在建设中。
光大环境的情怀,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与ESG的实践上。光大环境连续六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而每年入选该指数的中资企业不超过三家。光大环境2020年被香港董事学会评定为“香港十大企业管治最佳上市公司”,连续多年获评“亚洲最受尊崇企业”。
光大环境的情怀,体现在“大我”与“无我”的追求上。一方面,面对中国每天产生的上百万吨和全球天量级生活垃圾,且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在采用落后的填埋方式,光大环境有责任把能源化焚烧业务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减污、产能、降碳,造福人类,成就“大我”。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正视“无废城市”追求的三个零:零丢弃、零填埋、零焚烧,末端处置、循环利用(recycle)、重复使用(reuse)、源头减量(reduce),形成文明递进过程,“一烧了之”肯定不是人类处理垃圾的技术终点,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大势所趋。光大环境将以“我将无我”的情怀大力布局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利用和“无废城市”投资业务,努力实践我们研究推出了“分、转、拣、用、烧五点一线”垃圾分类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努力在未来垃圾焚烧的“无我”中成就“三R”(recycle、reuse、reduce)和“三C”(negativecarbon、zero carbon、low carbon)新的“大我”,全力打造环境、资源、能源、气候“四位一体”发展新格局。
美己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光大环境受惠于时代之大美,必当为和美中国乃至和美世界继续努力。对我个人来说,能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宝贵的光大环境平台上,围绕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和18000多名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业引领推动工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平衡贡献微薄之力,那不仅是在践行央企使命担当,更是人生精彩幸事!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碳”及未来、逐“碳”而行。由我组织光大环境自己的团队独立完成的《环境保护与碳中和》20万字书稿已经完成,我们真诚地以此书请教于专家,交流于同行。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