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大开始,国家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今年,工信系统对“专精特新”企业率先开展了认证并伴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政府对于保护企业产权和知识产权有哪些政策方面的举措?如何为“专精特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近期,央广网记者围绕此话题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E20研究院院长傅涛。
记者:“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创新也成为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大优势。目前我们强调发展“专精特新”,就是鼓励企业去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目前国家在引导企业创新方面有哪些相关政策?
傅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的方向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方向。从十九大开始,国家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有很多鼓励政策。今年,工信系统对“专精特新”企业率先开展了认证,而且还有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一些服务平台的设立,服务平台给“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服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今年以来,北交所的设立也是专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设定了一些资本市场的政策利好,未来关于税收、就业、人才、上市通道、融资通道,都会有相应的政策。
记者:国家目前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方面,政策举措非常多。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当中,平均每家企业拥有50项以上的有效专利,这些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特别是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它们的“命根子”,站在政府层面,应该怎样保护企业的产权和知识产权?
傅涛:对中小企业来说,真正的“命根子”就是它的知识产权和相应的技术。如果真的想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非常必要。我相信未来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保护力度会越来越大。
记者:目前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有哪些政策方面的举措?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傅涛:可能不同行业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太一样,像TMT行业、互联网行业,是另外一种形式。作为环境保护的平台,知识产权的保护集中在技术产品,如何真正持续开发技术产品,解决产业化转型中间的一些技术壁垒,我们也在促进建立完善的机制,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而且不是简单的合作,是长期的基于技术产品化、基于产品化开发的合作。
记者:除了保护知识产权,在财税政策方面,还有没有改善营商环境的空间?
傅涛:在知识产权上,国家以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有适当优惠,而且已经持续多年。“专精特新”企业是不是能够像高新技术企业一样,得到一种专项的财税优惠,需要研究和探讨。以前科技部一直对“火炬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有专项优惠,未来对“专精特新”,尤其是对“小巨人”企业,是不是能有专项优惠政策,行业特别期待。
记者: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只有中小企业好了,中国经济才能好。怎样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为中小企业创造更良好的营商环境?
傅涛:我们的发展中,民营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迷恋一些资源性、资本性的介入方式。未来高质量发展时代,民营企业就是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路径。我非常看好未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坚持这条路径,国家要为民营企业往这条路上走,搭建更好的政策环境、生存环境,包括税收、人才都需要做大量工作。原来我们是只区分国有和民营,未来应该区分“专精特新”企业,还是“非专精特新”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鼓励应该目标性更强,针对性更强。像靶向药一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扶持有技术情怀的,有“专精特新”情怀的民营企业健康成长。
记者: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它们健康发展的前提,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因此有很多专家提出要稳定民营企业的预期,对此您认同吗?
傅涛:中国的经济离不了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就是属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天然跑道,而垄断性行业,重资产性的行业可能是国企央企的天然跑道,未来的市场应该是分跑道、分业务性质的合作。不仅国企是毫不动摇的经济力量,民营企业同样是毫不动摇的经济力量,但是民营企业必须要在“专精特新”的跑道上,才会有真正的产业未来。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