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于环境产业是特殊的一年,大环境收缩调整的压力下,环境产业正在承受考验。然而,污染防治仍然作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国家层面对于环保的监管和督察不断强化,环境需求仍在持续释放。
水务企业的发展是环境产业改革的缩影,是环境产业最早发展也是最早发生问题的领域。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确定因素叠加下,在更严格的考验与更真实的需求面前,无论是央企、外企、民营企业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行业应如何重新定位?企业如何捕捉机遇,找到未来的增长点?11月29日,E20环境平台举办了“第82期环境产业战略沙龙”,沙龙由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两山经济》作者傅涛主持,并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出席,围绕以上水业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以“水务行业的需求与困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各细分领域的现状与机遇进行了剖析,他表示,环境产业从2014年的高歌猛进,到2017年开始的冷热不均,总的利好一直存在,国家对于环保的需求变得更大、更真实。
薛涛表示,在供水领域,目前主要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供水安全方面,新增项目主要集中在原水保障调度、供水厂的深度处理、管网改造、二次供水接收等细分领域;二是企业效益方面,包括漏损控制等,企业运用一些智慧手段寻求质的突破;三是企业品牌方面,近年来,供水企业的服务意识以及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意识都有明显提高。
污水领域的治理需求仍然非常巨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厂总量的增加非常明显,新建、扩容、提标的需求,包括监管趋严下,运营达标的需求持续释放;二是管网方面,在环境治理提质增效的要求下,管网新建和运营维护的需求扩大;三是河道治理进入了下半程阶段,在效果为前提的时代,雨污混流水处理领域或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形态和商业模式,产生巨大的需求空间;四是农村污水市场在持续释放之中;五是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污泥的“春天”已经到来,国家的清废行动对于污泥处理处置的要求倒逼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薛涛表示,环境企业目前仍然面对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一是PPP项目面临的困局还没有破解;二是在PPP项目逐步规范的过程中,对于原有的BOT经营模式的负面因素仍然存在,如水务公司退出PFI重资产公益性项目以及平台公司接棒后面临的问题等;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土地财政仍然是公益性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四是EPC+O模式得到追捧,但最终的效果还有待市场验证。
傅涛表示,在过去的二十年发展中,水务行业的主要战略是在选点,从供水、污水、管网等一系列领域入手,不断扩大产能,“在过去,环境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很大一部分是靠增量创造价值。然而,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思路去发展,会发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在粗放的路径上走得远,傅涛认为,如今的环境产业,单一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稀缺领域都没有支付,有支付的领域都不稀缺”,环境产业价值的增长需要重构价值链,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有新的模式去突破。
水务行业到了重构的阶段。傅涛认为,一方面政府在改革各种体制和规则,另一方面企业在创新,努力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
傅涛指出,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产业是客户的成本中心,每一个伟大的产业都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环保企业要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再按照“点状市场的思维”来布局,也不能按照成本中心的思维对付绿色发展的战略。
企业的发力点
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之一,未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一刻也不会放松,环保行业是当前为数不多的,需求在不断释放的行业。应该用怎样的全新模式发展?如何在两山经济的价值规律下,重构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以及发展路径?
傅涛认为,环境产业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产业的新时代是对高质量、纵深化、过程化、精细化、系统化的追求,环境产业将迎来环境系统服务业的回归。
对此,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征戍表示认同,他表示,当前水务行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到目前火热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市场上对综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张丽珍表示,水务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着眼于其它高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如目前工业市场的结构性兴起,带来了工业企业环保需求的加剧,工业企业环保支付也在升级。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对工业的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绿色工厂的创建成为重要的趋势之一。
山东省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焱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环保企业不能在成本中心打转,如何将成本转化成价值,是环保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何焱提出,水务企业可以将环保作为介质,向外延延伸,这样可以打破行业的边界,通过技术的重新叠加,带动环境产业发展,这些都需要企业外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综合实力。
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总经理沈渊渊表示,传统水务行业已经趋近于成熟化,盈利能力和利润率都处于相对偏低水平,在呼吁“优质优价”的同时,光大水务面向未来如园区工业废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厂网一体化等新趋势中释放的增长空间,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及模式。
云南水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龙认为,在水务行业提质增效的大环境下,水务行业的精细化时代来临。他指出,可以在五个方面找到新的发力点:即产业上游、产业下游、标准、协同、智慧。如从自来水厂以及污水厂的上游入手,将水厂的功能前移,以此提升污水厂的来水品质,这样即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寻求产业下游的如污泥领域的价值点。
四川发展环境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川发环境)董事长李顺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水务企业想靠传统产业迅速扩张的难度很大,所以水务企业需要创新与延伸,积极拓展其它行业的探索。川发环境在2019年入股清新环境,成为其最大股东,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在大气领域寻求发展,同时在产业下游可能形成增长的如有机废弃物领域做积极的探索。
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涛认为,水务企业的发力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要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如中交集团参股技术创新企业碧水源,就是通过收并购的方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二是要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面对高质量发展时代,企业在打造从产业到资产到技术这样的平台;三是要打造纵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四是要“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
北京海普润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志强表示,企业的核心价值是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企业才能发展得长久,同时他指出,前沿科技来自于全球视野,环保企业要创造机会,走向全球化发展。
企业的提升路径
水务行业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空间需要行业同仁去探索和实践。但无论是水务龙头企业还是中小技术型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在新的发力点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风险把控的能力。傅涛表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企业如何识别风险、划定风险,也是一种“真本事”,要对政策进行预判,对市场进行预判,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关联起来,才能不被大浪所淘汰。
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堤表示,这几年市场上频繁出现几十亿、上百亿的PPP项目,很多项目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很多根深蒂固的问题还没有被破解。在这种情况下,中环水务采取“区域一体化”为最重要的战略,在区域内寻求最大的增长,并通过收并购等战略抗击风险。
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恒山表示,为了做好PPP项目并更有效的规避风险,岭南水务做了三个方面的风险把控:第一是在项目落地区域做选择,执行“3+N战略”,“3”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N”指我国一些中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城市;第二是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下手,对于项目的立项和决策,建立起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第三是充分利用母公司岭南股份多板块协同优势,应用“水+”模式,与园林景观、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金融投资相结合,通过综合解决问题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核心能力的淬炼。王征戍表示,水务行业的边界已经重新定义,市场需求的变化急需水务企业在核心能力提升上下功夫,他认为,水务企业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跨度到更高水平,如对项目顶层设计的把握、技术方案的把控、管理的细致度和科技度的要求等,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首创股份在20年前就进入到水务行业,经过几百亿体量项目的打磨,形成了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团队。王征戍表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综合服务能力,必须具备系统构建能力,对客户的循环对接能力,以及在工程中对每个细枝末节的环节进行把控的能力。
智慧化加持的追求。张丽珍提出,在过去,环境产业忽略了技术和系统服务能力的驱动,在提质增效时代,企业应注重“技术+系统服务”引领驱动,水务行业的龙头企业应该引领行业转型。其中水务企业存量的增效是很重要的方面,“很多污水厂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行业应该关注一些新的技术方向,智慧化是很重要的提质增效的方向。”
对此,于龙认为,水务企业光靠体量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不能深挖,像以前一样去买技术,就应了一个理论“开金矿的赔了,卖铁锨的赚了”。于龙指出,“智慧化”是水务企业技术升级的必经之路,云南水务已经拥有一套智慧化的管控系统,以此提高环境管理水平、降本增效,传统的水务行业与智慧的技术链接,将打破行业的天花板,形成新的利润增长。
河南城发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认为,企业要转型创新,主要突出在技术上。一是合作,作为投资和运营企业,可以选择优秀的技术公司合作协同,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二是智慧化,智慧化区别于智能化,能够自主分析问题,形成模块化的管理。
在沙龙上很多企业家也提出,当前水务企业的迫切需求是提质增效,外部提升竞争力,内部抓管理运营的精细度,这给技术型企业带来了空间。技术型企业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为运营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技术、降低运营成本的方案。然而,技术企业如何在大势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依然是很关键的问题。
专业更专的坚持。北京安力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晓涌认为,在产业精细化时代,作为科技引领的技术型企业的优势还是在于深耕研发,同时技术型企业应该努力发展成为平台型技术企业,只有平台型的技术才能抗得住风浪。
神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伟杰认为,在深耕研发同时,企业定位也非常重要,企业要思考得是,做“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的企业。神美科技选择在擅长领域做精做专做深,通过与首创、北控等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技术协同的作用。
江苏河马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敏宏认为,谁能从技术层面把项目做好是最关键的竞争力,技术型企业应该在产业热点领域中专注研发,为上游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博中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素华表示,技术型企业的核心能力体现在三个迭代:一是技术方面迭代,过去的需求是有设计、有经验、有理念,现在的要求转变成要设计、要装备、要运营;二是项目管理方面提升,提供的服务需要更加专业全面;三是需要拓展参与BOT等多种模式,打通体系,满足企业对于运营风险控制方面的需求。
傅涛最后表示,水务企业需要以用户为导向,重组自己的能力。末端环境产业始终是传统产业,企业要思考向前端延伸,成为环保新兴产业,这种产业才能被称之为“两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