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中,可定期进行产业生态化进度评估,找准产业链上能耗、污染大户种类、数量,进行精准管理,倒逼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对绿色管理提出高要求。
据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公司公开发行存托凭证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公司若干现有供货商曾经违反环保规定。环保组织4年来多次质询其供应链环境污染,但这是其首次公开承认存在此问题。这引发了公众对绿色供应链问题的关注。
事实上,曾经存在供应链污染问题的公司很多,在环保组织的监督推动下,一些企业更加关注和致力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如某国际知名IT企业一直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和清洁水项目,并且帮助中国供应商实现“零废料”目标,进入绿色供应链指数排行榜。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其背后的内涵和辩证关系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推进产业生态化,就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各方都考虑环保和资源的因素,在这个流程中,上下游企业整体联动,其原料产品的流动性促使产业链上资源集约。
这类似河流的污染治理,通过追根溯源先将重点排污口确定,下游受污染区域寻求上游进行生态补偿。企业运营中,可定期进行产业生态化进度评估,找准产业链上能耗、污染大户种类、数量,进行精准管理,倒逼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对绿色管理提出高要求,设置一定的绿色采购标准。而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绿色效果,核心企业或大型采购方的作用更为重要,这类企业经济体量大、上下游联动企业多,通过核心企业提标管理,可使得上下游企业都纳入其中。要对绿色管理绩效优的企业提升订单比例,剔除长期未改进的供应商。
为了使核心企业持久保持这种环保自觉,根源仍在于让环保效益助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用户认可度、社会美誉度、生态收益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评估企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且让有绿色影响力的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毕竟在当前的企业竞争中,社会责任是一项重要的参评因素。
现实实践中,已有企业尝到了绿色效益带来的甜头。如某科技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风电机组制造商,其大宗设备由供应链提供,供应商达400多家,采购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属于典型的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其通过自身制订节能方案,并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在设计、物流、生产、制造环节成立各环节工作组,指导供应商进行绿色管理。这样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核心企业的诉求,而且密切了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优化供需组织模式,供应商企业的研发、质量控制、运营都能得到下游核心企业的反馈指导,使得供应的产品更加切合企业需求,客观上推动了双方经济效益提升。据了解,这一公司甚至在内部自设了环境管理分公司,衍生出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第三方打包服务等新型业态,拓展了企业的业务范围。
供应链上追求环境效益,实际就是生态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生动反映,即将经济发展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待。企业不是追求无限增长,而是通过资源再配置,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而这种“再配置”要克服企业传统运营中“各扫门前雪”的孤立意识,涉及原料供应、生产、消费、流通环节的重新更新,打破过去的线性生产模式,通过新科技、新信息技术将分散、闲置、废弃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供应链之间的流通将资源要素流动和回收变得更为科学环保,达到资源集约化和高效化利用的目的,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担负联动全链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