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也许会是环保行业难以忘记的一个时间节点:
在这一年,史上最高规格环保大会召开,环境保护部上升为生态环境部,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再加上严厉而常态化的环保督察,行业大环境持续向好。
但也就在这一年,一场空前的资本寒冬席卷环保企业,融资渠道萎缩、融资成本急升。其中,民营环保企业受伤最重,一些苦苦挣扎,一些已经开始断臂求生。
在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里,民营企业只能靠求新、求变,靠“人无我有、人有我牛”去赢取发展空间。对民营环保企业而言,眼下的危机也许也会是重新出发的时机。
我们相信,继续保有或承袭了改革进取精神的环保企业,他们的未来不会被轻易扼杀。
融资受限,金融机构突然变脸?
“说实话,一开始大家都没把几家环保企业遇到的债务违约或发债失败当回事儿,以为就是扩张过快、或者财务管理能力差的企业遇到的个案。”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民营环保企业,在银行那里提不出钱,利率提的再高发债也少人问津,资金链几近断裂,资金池见底的压力越来越大时,当一些商誉较好的行业优等生,集团副总也要把精力用在跑银行贷款上时……
大家才认识到,行业的个别事件,撞上了强监管、紧信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间接促成了一股对民营环保企业融资融券的冰风暴。
事实上,并没有哪个公开文件白纸黑字写着,限制对民营环保企业的信贷和发债,但环保企业在和金融机构越来越不顺畅的交往中,却是真切感受到类似潜规则的存在。
很多经营正常、商誉良好的企业,想不通自己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那里的待遇怎么下降得这么快,幅度这么大:
严格项目贷审核。完全比照房地产行业,要求四证齐全(《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但这些证,环保项目往往在运行后几年都未必能办齐。
正常贷款审批周期大幅延长。
已经确定的授信,企业去提额度,银行拒绝,不解释。
发债利率高,难度大。
“目前遇到的情形不是一下子让所有企业没钱了,而是完全无法预测下一笔融资什么时候能到,能到多少。但企业之前的贷款,还款安排却非常确定。一段时间以来,根本无心拓展业务,就是等钱来填充空虚的资金池。”有知名环保企业表示。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环保融资成本已远高于行业平均收益。特别是民营环保企业,一直以来,资金成本就在高位运行,眼下更是变本加厉。
上述企业透露,行业平均号称收益率为6%,但绝大部分达不到,在一些项目上我们内部确定真实的竞标收益是4%。但现在即使少数还能融到资的企业,拿到的利率也都在8-9%,这样的融资,无异于饮鸩止渴。
而对不少承担地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企业,现在的情况可谓是加心饼干:
一方面,资金池压力巨大,有的甚至面临枯竭;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环保督查、回头看,还要求抓紧建设甚至提前工期,再加上不断陆续到期的还款,一时间,资金问题已经从民营环保企业的日常烦恼,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
影子银行没了,民企最受伤?
对这种民营环保企业融资的“速冻”模式,银行方面表示:这不是针对哪个行业、哪家企业,目前大政策环境下,整个融资都比较艰难。再加上违规举债终身追责的规定,大家都会更加小心。
确实,银行对民营环保企业并没有额外设立什么门槛,不少审批要求以前就有。比如四证齐全才符合贷款标准,只不过以前可以酌情放宽,通过各种非标、类信贷产品等表外融资的方式去支持。
这部分融资被称之为影子银行,主要支持平时难以符合表内融资审批要求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但根据今年4月央行等部门出台的资管新规,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清理非标业务以防范风险,意味着这个渠道基本断流。
这部分涉及的融资体量大概是多大呢?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信贷总规模约120万亿元,而表外部分大概是65万亿元。而表内的一部分融资以前也要通过表外的产品去实现。
因此,总共算下来,信贷渠道有超过三分之一受到影响,而这个部分,是民营、中小微企业主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资金量少了,融资急刹车,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而由于环保企业抵质押物相对缺乏等自身特点,以及近年来高杠杆率扩张,成为银行严控风险的重点行业。两种因素叠加,民营环保企业成为重灾区。
对此,吴晓求曾表示:原来并不算太违规的渠道被我们切断了、收窄了,金融创新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正规渠道很难得到资金,相当多的是通过非传统渠道获取资金,成本比较高。不少创新渠道已收缩或关闭了。风险似乎控制住了,但却极大损害了效率。这是有疑问的。
决策层也已经意识到急刹车带来的副作用,近期随着资管新规细则的出台等,有释放一些回暖和缓和信号。而近期,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与中国金融学会绿金专委员会联名“上书”,请求政策层予以重视和考虑。
但企业界也必须清醒意识到,政策并无可能开倒车,去杠杆将坚定推行,7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已明确传达上述信号。
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包括民营环保企业的融资困境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在未来一两年内,这将对环保产业格局和民营环保企业群体的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下一站,能否再度引领环保产业向本质回归?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差不多“同龄”的环保产业,也恰好迎来了一个继往开来、孕育变革的时机,尽管对民营环保企业而言,它可能略显残酷,过程未必公平。
但从客观上, 去年以来的金融去杠杆和ppp项目排查清理等,也在促使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环保企业,去分析、识别、抓住真实的市场需求。
回望过去,在环保产业扩展疆域的过程中,民营环保企业一直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改革开放,正是民营企业大起胆子、迈开步子,从模仿开始,围绕国外先进治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开创了环保设备、工程等业务;
1992年前后,也是民营企业最先抓住市场化改革机遇,探索完善包括BT、BOT等商业模式,开始趟出延伸产业链、规模增长的路径。
从工业到城镇生活、农村,从污水治理到大气、固废、监测、土壤,环保产业的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民营环保企业走在前头、摸着石头。
如今,他们中的优秀企业群体也依然没有停止自己向前的步伐。我们相信,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他们能够再一次撬动冻土,埋下生机。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 眼下,第三批以技术产品为核心的环保创业者已经成长,围绕中国环境大建设不断深化拓展的需求,聚集起产业和智力资源,他们发起或投身的企业,正在不断丰富、完善着环保产业的形态和内容。
而他们的前辈,前两批被创业、创新鼓动而投身环保的企业家们,也在密切关注和支持着这股新加入的力量。
今年,在由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创业黑马联合举主办的第四届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上,桑德集团文一波、中持股份许国栋、博天赵笠钧、鹏鹞王洪春,这四位明星环保企业家导师就带着发现培育产业创新者的期许而来。其中,文一波、许国栋已连续四届参与。
他们的都是环保产业里的持续创业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着对新领域、新业态的拓展。近年来,他们以企业或以个人身份深度参与、支持技术型环保企业的孵化成长,早已经验颇丰。
而作为承办方的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则带来的是近年学习和积累的先进创新方法论,以及作为创新组织的平台优势,为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提供精准助力。
还有,每一年都为大赛吸引的诸多环保企业,投资机构,都在为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发展挑选、培育着更多火种。
“创新不是往前走,而是要往回走,回到最根本的东西。”这句话也许对环保产业也适用。在被战略、新兴、支柱的标签迷惑了一段视线之后,环保产业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回归,回到真正专注为污染治理、环境改善,提供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优质服务的行业本质上来。
这离不开对科学的认知与把握,技术的突破与集成,产品和工程的实现,也离不开模式创新、资本运作,这些,都等待环保产业涌现出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去发挥各自所长,探索突破,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