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中,一篇题为《中央环保督察留给汕头13个整改项目无一按时完成 督察组建议市领导与老百姓住一起》的报道被广泛转载,报道深刻指出广东汕头、揭阳两市长期以来存在等靠要思想,练江治理计划年年落空,住在黑臭水体边的村民不堪其扰。
这是地方政府不重视黑臭水体治理的案例之一。在其他一些地区,存在黑臭水体屡治屡败、效果反复的问题,原因值得深思。
黑臭水体成因多样,涉及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等多种污染源,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普遍偏低、管网设施不完善、排水体制混乱等问题。要想治理好黑臭水体,地方政府不仅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高度重视、统筹考虑、系统施治,更要消除侥幸心理,将之作为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来打。那些试图通过造假手段蒙混过关的地区只能是自欺欺人,光说不练假把式。
如何才能治理好黑臭水体?首先,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治理企业等主体间要权责明确。污染者付费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原则,在环境监管、付费机制上需要不断科学化、精细化。对于能够明确的排污主体,要通过健全排污许可制度、污水处理费等收费制度予以约束。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的动态调整机制、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机制、建立与污水处理标准相协调的收费机制、探索建立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等。对于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地区,特别是劣V类水体以及城市黑臭水体的污染源所在地,要提出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
虽然对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村污水等污染源都从收费机制上予以明确,但是还有不少难以找到污染主体的污染源需要政府投入治理。此外,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支出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头疼的问题。
有问题要解决而不能逃避。在7月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通报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时表示,控源截污方面的问题就发现了440个,占总问题数量的42.6%。全国现在仅污水管网的缺口就有40万公里左右,资金缺口在万亿元以上。但是,管网问题多、资金需求大并不能成为不治理、假治理的理由。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虽然已经超过4800座,但是进水浓度逐年下降,有些地区甚至低于150mg/L。这证明原本应该发挥治污效果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等原因而处理了大量地下水、雨水。
管网是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张悦认为,“现在我们是污水处理世界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远远不是污水处理强国,主要的差距不在工艺,管网才是大问题。”他预测,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和未来十年的水环境环保领域中,管网将会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次,PPP模式仍然适用于黑臭水体治理,政企之间要厘清边界、按效付费,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在PPP项目中,不能就水说水,要水岸统筹。不仅要政府投入,还要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早在两年前,业内就有专家和企业建议推进厂网一体化、厂网河一体化直至厂网河岸线一体化,今年这一倡议开始成为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之相关的环境生态价值也将整体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表示,厂网一体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打包,而是要将厂网挂钩,尤其是对污水管网的截污效率和污水处理厂的治污效率进行考核并将二者进行挂钩,这其中关键的指标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考核、有无污水直排情况考核以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考核。
政府和业界对管网的重视已经为管网和相关产业带来利好。近日,恒通环境成功中标珠海市金湾区市政园林管理服务中心金湾区排水管网健康度检查及雨污混接调查采购项目,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排水管网检测及雨污混接调查大型项目,中标金额近6000万元。此外,巴安水务全资子公司日前与中外建华诚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污水管网项目,总投资超1.28亿元。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多年。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水管网相比,我国存在很大短板。未来,在管网调查、修复、日常巡查、定期养护更新等方面,相关企业有望收获更多机遇。